瑞士“功夫迷”中国追“咏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日语”
最佳回答
“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日语”瑞士“功夫迷”中国追“咏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日语”
作者 王娇妮 杨馥宁
“啪!啪!啪!”山东烟台昆嵛山国际武术学校的练功房内,木人桩与拳掌的撞击声清脆有力。31岁的瑞士女子那塔丽屏气凝神,全身力量汇于掌心,反复练习咏春拳基本功。

“我7岁时被中国功夫电影吸引,自此对着电视自学一些简单招式。”那塔丽称,为了深入了解这份热爱,大学时她选择了汉学专业,系统学习中文、中国历史和哲学。毕业后,她进入瑞士国家博物馆工作,仍常常关注中国功夫,尤其是咏春拳。
“瑞士一些中国武馆多以少林武功教学为主,而咏春拳小巧、快速的特点,更适合女性练习,这正是我所追求的。”那塔丽称,通过网络搜索,她发现中国烟台有一所国际武术学校开设了咏春课程,便立即联系了校方。

今年4月,那塔丽来到中国,正式开启学武之旅。在武校,她每日与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年龄的学员一同站桩、踢腿,从摊手、膀手等基础动作学起。教练现场示范“小念头”套路时,她仔细观察动作要领,有时还用手机录制视频反复研究。
课余时间,木人桩前成了那塔丽最常驻足的地方。通过不断地与木人桩“较劲”,她渐渐找到发力窍门。“曾经在电影里看到的画面,真真切切地在我眼前展开,而我就置身其中。”那塔丽说。
在这所武校,多元文化的碰撞让那塔丽收获颇丰。今年端午节,她与同学们包粽子、制香囊;平日里,她爱吃食堂的包子、风味茄子,更喜欢功夫茶。

“习武让我变得更有耐心与自信,也学会了以敬畏之心待人处事。”那塔丽计划在此学习至明年,未来她期待回瑞士开一家小武馆,与当地功夫爱好者一同练习咏春拳法,同时分享在中国所学的传统武术文化与茶道。(完)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