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“丹娜丝”或走出“Z字怎么会这样日文怎么读型”路径 盘点那些历史上奇葩台风走位
最佳回答
“怎么会这样日文怎么读”台风“丹娜丝”或走出“Z字怎么会这样日文怎么读型”路径 盘点那些历史上奇葩台风走位
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(7月6日)早晨,台风“丹娜丝”已加强为台风级,预计今夜至明晨它将穿过台湾海峡,存在登陆台湾沿海的可能,随后一路北上,可能再度转弯,或登陆浙闽沿海一带,从而形成“Z字型”路径。台风“丹娜丝”不走寻常路,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历史上还有哪些路径奇葩的台风?
“丹娜丝”已加强为台风级 或呈现“Z字型”路径
今年第4号台风“丹娜丝”今天早晨由强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台风级,从今天8时的云图上来看,“丹娜丝”个头较小,结构不对称,台风东侧水汽较多,云系较旺盛。

中央气象台预计,“丹娜丝”将继续向东北转北偏东方向移动,强度还将有所加强,7月6日夜间至7日早晨将自南向北穿过台湾海峡,在此期间可能擦过或登陆台湾岛西部一带沿海,7日白天移入东海西南部海面,逐渐向福建北部至浙江中南部一带沿海靠近。
台风“丹娜丝”或走出“Z”字型,为何路径如此奇葩?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周丽贤解释,台风出现大拐弯和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有关。4日至5日白天,在它生成的初始阶段,“丹娜丝”的路径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西风引导为主,路径呈现西北行。
5日夜间开始,随着副热带高压减弱,台风在其西侧的偏南风引导下,在台湾海峡内向偏北方向移动,形成第一个大拐弯。今夜至明晨,它将穿过台湾海峡,进入东海后,因引导气流不明,移速变慢,甚至不排除回旋打转的可能,再折向西或西南,登陆浙江南部或福建北部,出现第二个大拐弯,从而形成“Z字型”路径。
掉头!转圈圈!画8字!看看台风路径能有多奇葩
台风“丹娜丝”的“Z”字型路径虽然比较少见,但是要跟其他的“奇葩”前辈们比,就是小巫见大巫了。其中不得不提的,要数1986年的“韦恩”、1991年的“纳德”以及2001年的“百合”了。这三个台风绝对是可以载入台风奇葩路径史册的三个“怪胎”。
首先,来看1986年的13号台风“韦恩”。如果不做台风,它绝对是个优秀的“贪吃蛇”玩家。下面这个路径图有没有把你绕晕?“韦恩”路径之错综复杂,甚至可以拆成3个圆圈和1个数字“8”,更奇特的一点是,“韦恩”曾一度在热带洋面上减弱为热带低气压,其后再次“死而复生”发展成为台风,也是用生命在演绎“让老天知道我不认输”了。
1991年的20号台风“纳德”,则是一个海上的“舞者”:旋转!跳跃!我闭着眼……如果将其路径拟人化,那它的心路历程大概就是:我到底是去菲律宾?还是去中国呢?算了,还是去中国吧,从广东去江西跳一圈吧。有网友戏称,它的路径是在海上走出了一个“金牛座”。
2001年的“百合”,听这个名字像个女生,纠结的个性也有点像个小女生,是个典型的“选择困难症”。它生成以后,缓慢地在台湾的北部海面原地转了一圈半后,在台湾宜兰附近登陆,肆虐了44个小时后又窜到台湾海峡,最后在广东惠来再次登陆。其整个生命过程中,曾四度增强及减弱,并三度急转弯穿过或逼近日本冲绳岛。
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,影响台风移动路径最主要的因素是副热带高压。如果只有“副高爸爸”照看,那么“台风小孩”的路径就会相对比较稳定,始终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前进。可一旦副热带高压距离台风较远,“一家之主”缺席,事情就复杂了。“冷空气妈妈”、“季风二姨”、“大陆高压爷爷奶奶”难免会出现分歧,“台风小孩”听谁的、跟谁走就犯了难。这时候如果再加上几个调皮的“热带气旋同学”来捣乱一下,“台风小孩”就更“精分”了。
未来“丹娜丝”的走向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,华东沿海的公众需关注预警预报信息,密切台风动向,提前做好防台风措施。